壽險是保人的生死,只要人掛了,就可以賠的保險。無論是因生病、意外身故,還是自然身故、突然猝死甚至買了壽險2年后自殺都可以賠。壽險又分為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,那么投保時買定期的還是終身的好呢?壽險意義又是什么?
壽險大家都懂?;矩熑尉褪恰喝藳]了,打錢』。
假設A先生是一個40歲的私營企業(yè)主,企業(yè)年利潤2000萬,如果A先生突然去世了,他能帶走什么?
他能帶走4億元人民幣。如果A先生60歲退休,現(xiàn)在還可以工作20年,每年的利潤是2000萬,所以20年的收入是4億。但是因為A先生離開,這4億就不一定能拿到了。
A先生又留下了什么?遺憾和未完成的心愿;家人的悲傷和慌亂。而因為A先生帶走了4億,家庭生活品質會急劇下降。
每一個有家庭責任感的人都希望靠自己的努力,讓家人過上更好日子。壽險存在的意義和價值,就是幫助A先生完成他未曾完成的心愿,讓活著的人好好活著。
回到開頭的問題,如果A先生投保了2億元的壽險。保險公司在A先生離世后一次性給付給A先生家人,保證基本生活不會改變。
人到中年后,會更多真實地見證世事無常,周圍精英人士壯年猝死的案例并不鮮見。我們無法預測自己何時會離開,但死亡是必然的。
如果沒有遺囑或保險安排,企業(yè)家庭大概率陷入混亂,更不用說我們作為父母最擔心的未成年子女的撫養(yǎng)問題。生前的合理安排,能讓我們不用擔心死后可能會給家人帶來悲傷之外多余的混亂。
定期和終身的選擇,要看產品類型。
壽險的選擇邏輯和重疾不同。重疾險的定期和終身,是加量加價的問題;壽險的定期和終身,是雞和鴨的問題。它不像重疾的終身版本,出險還有個概率問題。
這是因為以終身為保障期限的壽險,是一款鐵定會賠付的產品。因此,終身壽險的保費一般要比定期壽險貴很多,但這種貴不是無上限的。
要是保險公司說,我覺得大家有可能活到200歲,就大幅提高保費。你不會覺得這是鼓勵,你會想罵街。
在實踐中,終身壽險的產品費率,是按人活到105歲進行設計的。要是投保人的年齡是30歲,那合同的保障期限就是75年,從本質上來講,終身壽險是一個長時間的定期壽險。
當然,要是有人活到106歲,該賠還是賠。這種一定會賠償?shù)谋kU責任,讓壽險的終身版本和定期版本,有了很大程度的不同。
定期壽險的本質就是:你付我一筆保護費,30年、或80歲前出事我保你,不出事錢也不退;終身壽險的本質就是:你借我一筆錢,你死了之后我還給你家人。
這兩筆錢的性質,顯然不同。一個是保護費,一個是借給別人錢。
性質上的差異,讓終身版本的壽險有了各種花樣,有平平無奇的普通類型,也有附加各種責任的分紅型、投連型、萬能型...你品,你細品,是不是有年金險那味兒了。
這里我們再來深入探討一下,我們一開始買壽險的心理動機。是因為怕死,所以買壽險,好在死后給家人留一筆錢嗎?
不不不。準確來說,我們買壽險,是因為怕在我們最能給家庭掙錢的時候,嗝兒,人沒了,這時候留下孤兒寡母的,要如何生活?
所以,壽險存在的意義,就是為了彌補這種情況留下的巨大收入漏洞。
老實講,我要是都70、80歲了,估計也是吃老本,不會承擔太多家庭收入,顧好自己就是對家庭最大貢獻,要是這時候還要我賺錢,孩子得是多沒用。
我懂,給家人留錢,是我們很多人都會努力去做的事情。但這屬于財富如何增值的范疇,而壽險的目的,只是為了以!防!萬!一!所以,定期壽險就足夠。
既然是圖身故后給家人留錢,那我們學習通過別的方式進行財富增值,別向壽險中求,向終身壽險求。它的適用人群,是那些有高保費負擔能力、或者有遺產規(guī)劃需求的人。因為投保人可以通過指定身故保險金受益人的方式,讓遺產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分配,而且受法律保護。
我并不是在diss終身壽險。而是終身壽險的性質不一樣,不是所有人都適合。這類產品的作用,已經不是去覆蓋身故風險了,更多是儲蓄和增值。大多數(shù)人,真的,定期就足夠了。因為一旦選擇終身版本的壽險,那保費會讓你懷疑人生的。
在選擇產品時,切實了解自身和家庭需求是最重要的,這樣才能夠更合理配置保險產品,規(guī)避風險。以上就是“壽險意義”的全部內容,如果你有投保需求和疑問,可咨詢胖墩墩保險網專業(yè)顧問。